<strong id="v6mts"><li id="v6mts"><blockquote id="v6mts"></blockquote></li></strong>
<tt id="v6mts"><form id="v6mts"><label id="v6mts"></label></form></tt>

    <s id="v6mts"><nav id="v6mts"><button id="v6mts"></button></nav></s>
    <cite id="v6mts"><noscript id="v6mts"><samp id="v6mts"></samp></noscript></cite>

    <i id="v6mts"><tbody id="v6mts"></tbody></i>

    <strong id="v6mts"><span id="v6mts"></span></strong>
    <tt id="v6mts"><tbody id="v6mts"><label id="v6mts"></label></tbody></tt>

  1. 城市
  2. 北京
  3. 天津
  4. 上海
  5. 重慶
  6. 河北
  7. 遼寧
  8. 吉林
  9. 黑龍江
  10. 內蒙古
  11. 新疆
  12. 甘肅
  13. 寧夏
  14. 陜西
  15. 山西
  16. 河南
  17. 山東
  18. 青海
  19. 安徽
  20. 浙江
  21. 江蘇
  22. 江西
  23. 湖南
  24. 湖北
  25. 四川
  26. 云南
  27. 貴州
  28. 廣西
  29. 您所在的位置: 主頁 > 考試題庫 > 沖刺練習

    心理學輔導:十大杰出社會心理學研究(十)阿希實驗
    心理咨詢師(www.flying-kids.com) 發布時間:2021-03-05

      導語:2021年全國考試報名已開始,編輯團隊會在第一時間發布考試報名信息以及輔導資料。心理咨詢師網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

      我們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會心理學研究(十)

      我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云亦云

      這項由Solomon Asch為我們帶來的入選十大社會心理學的實驗表明: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會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天生的喜歡人云亦云——我們時常不假思索地相互模仿對方穿衣的品味、談話的口吻和態度。但是這種人云亦云究竟到達了什么地步?你是否認為自己可能會在模糊不清的時候否決自己的看法,而去附和別人呢?  看看下面的圖形。比較左邊圖中的線段和右邊圖中的三條線段:A、B和C。這三條線段中哪一條和左邊的這條一樣長?

      很顯然答案是C。然而在一項上世紀50年代的經典心理學實驗中,76%的人至少一次地否定了自己的看法,而選擇了A或者B。到底是什么策略施加了強暴的心理壓力,迫使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項實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設計者,著名的心理學家Solomon Asch設法證明了剛好相反的結論。之前Muzafer Sherif的實驗(參見他著名的Robbers Cave實驗)發現了當人們面對判斷模棱兩可的測驗時,他們用別人的判斷作為參考標準。

      這非常合情合理。如果我對于某事不確定,我會去詢問別人。但這只是發生在我不確定的情況下。而在我確信無疑的時候情況就頗為不同了,例如當我清楚答案是什么的時候。那時別人的判斷就沒有影響了——或者至少Asch是這么想的。  實驗

      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他帶來了一些男大學生,每次帶一個人進入一個房間,和其他8個假冒的被試一起(Asch, 1951)。然后,他們看了和上面的兩幅圖類似的圖形,并作比較。被試被要求說出A、B和C中哪一條線和那條參考線一樣長。這個過程重復了12次,期間被試觀察了以上圖片的改進版。

      被試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其他坐在桌子邊的八個人是在玩一個游戲。他們都是同伙,之前被實驗者囑咐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在一半的實驗中他們給出偏短的線段作為答案,而在另一半實驗中他們則給出偏長的線段作為答案。考試大論壇

      真正的被試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實際上是在五位故意給出錯誤答案的實驗者的同伙之后第六個回答問題的。

      令人驚訝的發現

      實驗結果十分引人入勝,而且出乎Asch的意料:  在超過一半的試驗中,50%的人和“假被試”一樣給出了錯誤的答案。

      在所有12次試驗中只有25%的被試拒絕受到主流的、明顯錯誤的判斷的影響。

      5%的人總是附和主流的錯誤觀點(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不是么?!)。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在所有的試驗中平均的附和率為33%。

      因為對于被試為何附和主流意見感到好奇,Asch在實驗后采訪了他們。他們給出的答案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再熟悉不過了:

      他們都覺得焦慮、害怕別人的反對而變得因顧慮他人的看法而顯得不自然。

      多數人解釋說他們和組里其他人看到的結果不一樣,但是他們覺得別人是正確的。

      有些人說他們附和別人是為了避免引人注目,盡管他們知道組里其他人是錯誤的。 采集者退散

      小部分人說他們和其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的發現是如此令人驚訝,這啟發了很多心理學家去作進一步研究。以下是他們的一些發現:

      Asch自己發現,如果被試只需寫下他們的答案(同時別人說出他們的答案),附和的幾率就降低了12.5%。

      Deutsch和Gerard(1955)發現即使在高度匿名和對于答案高度確定的情況下,附和別人的幾率還有23%。

      那些“人云亦云者”典型地感到非常焦慮,地位低下,并且很需要認同感,時常有權力主義的性格。  文化差異在人云亦云的情況中是很重要的。來自于更傾向于認同人云亦云的文化的人——典型的就是東方社會——更容易人云亦云。

      好壞參半

      對于這個最初主題的變化不斷繼續,人們研究了很多可能的實驗變換,但是基本的發現仍然十分牢固。雖然我們模仿他人并不讓人意外,但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是,人們盡管有親眼所見的證據還是選擇去附和別人。想象一下在更加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慫恿人們人云亦云會變得更加容易,而這種情況時常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人云亦云本身可以說是好壞參半。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去附和他人。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在某種程度上遵從規范的話,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會變得困難許多——無論是遵從法律還是在郵局前排隊。  遵從規范的危險太顯而易見了,只要看看Milgram對于服從的實驗中人們以遵從之名做了什么,我們就能得到很多暗示。有時,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主見而不是附和他人的言行,那樣會好許多。  人云亦云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

      如果某一天,我們決定不再人云亦云,或者甚至突然開始人云亦云,那么我們肯定會產生對于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的考慮。對于你來說事情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呢?很多人發現他們不懂得人云亦云,這在生活中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人云亦云妨礙了他們擺脫別人的影響,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參考書目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177-190.

      Deutsch, M. & Gerard, H. B.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 Abnorm. Soc. Psychol. 51, 629-36.

  30. 在線咨詢
    • 姓名:
    • 聯系電話:
    • 問題:
    亚洲网站999永久久久